by 鄧惠文
「我覺得自己是個有品味的人,工作、收入都很好,沒有任何惡習,外表也不錯,為什麼老是找不到可以一起生活的人?」
坐在友人舒適平穩的Lexus車裡,傾聽著他的苦惱。
等紅燈時,一位穿著慢跑短褲的男士和狀似太太的女士並肩通過斑馬線,臉上帶著笑容,愉快地交談著。開車的朋友忿忿不平地說:「妳看!怎麼會有人穿那種黑襪子配運動鞋出來跑步?不覺得土到不行嗎?」
「奇怪,那樣的男人都有老婆,為何我的女朋友卻總是跑掉!」
黑襪子配運動鞋到底好不好看,應該是見人見智的問題,但朋友並不是說那男士「不好看」,而是「土」──他的意思是:「不符合時尚法則」。
以時尚法則而言,朋友說的並沒有錯。
有時候,我們的確可以從一個人的品味略窺其個性。
以服裝為例,每個時代、甚至每一季都會有某種「服飾規則」,在一個文化高度發展的社會,服飾規則(dress code)已不只是美醜的問題,而是合群性、文化甚至教養的展現。
比方說,出席正式典禮時不該穿T恤和短褲,喪禮時不能穿大紅大花,這是以服裝展現對禮儀的尊重。當然,穿T恤的人內心未必不恭敬,穿大花的人內心未必不哀悼,但這是社會上大多數人的共識。
除了禮儀之外,還有許多細微的服裝規則。一般人不需打扮得像時尚雜誌的模特兒,也不需被那些引誘消費的設計概念牽著鼻子走,但多少會遵守一些基本法則,也就是所謂「IN or OUT」的「大方向」。
如果有人在流行長裙時穿著超短迷你裙、在露趾涼鞋內搭褲襪、或是穿西裝時配雙大球鞋,雖說是個人自由,難免讓人產生某些印象:「這個人是不是感受力很鈍?外界訊息對他都沒有影響嗎?」或是「個性自我中心,所以才能如此不在乎別人的看法」。
另一個例子是,現今的日本皇太子成婚時,皇室決定不再邀請相撲力士,原因是某位橫綱在上一場皇室婚禮中吃掉了面前的鯛魚。日本婚禮中的鯛魚象徵餘福,按照禮俗,賓客應該把它帶回家,不能當場吃掉。
不懂這種皇室造作的禮俗,並不會減損一個人的人格,但難免貽笑大方,顯示出文化素養的不足。這正是上流社會繁文縟節讓人討厭的原因,而時尚品味這種事也是如此。
不過,「表現得沒品味」的人,不一定都真的沒品味。
我就認識一個會穿黑襪子去運動的男人。因為他白天上班穿深色西裝,自然搭配黑或藍的紳士襪,下班後換個短褲,便到公園跑步。他知道該穿白色運動襪才「IN」,但想到如此每天會多一雙髒襪子,一週多七雙,老婆週末洗衣服時,就得多晾十四隻。於是他總是選擇「將就」,繼續穿著白天的黑襪。
我覺得這是一種中年男人默默表現體貼的方式,他不會對老婆說「我愛妳」,但卻在一些自閉的小邏輯中考慮到老婆的辛苦。其實滿可愛的,不是嗎?
遇到朋友時,他哈哈自嘲:「很土吧!來運動嘛,又不是要去泡妞」。
我們都很喜歡這個朋友,因為他的個性很能為人著想,也很隨和。比起穿著正點但自負的酷哥,他的人緣好得多。
服裝還算容易。那些連住家也能永遠展現高度品味與秩序的人,想必在性格中具備相當程度的自我堅持,並且不易妥協。
有個好朋友是設計師,他幫別人設計的房子美輪美奐;但自己的房子卻呈現「混合風格」,也就是四不像。因為人緣好,他常收到各式各樣的禮物和紀念品,例如:來自夏威夷的草裙娃娃、非洲的木製面具、維也納的燭台,還有來自南部媽媽的家傳繡簾等等。民族風格的物件色彩強烈,型態搶眼,彼此本來就不易協調,何況他的房子又是精緻的現代裝潢(想想非洲粗木面具搭配拋光石英磚的樣子)。祖母過世後,念舊的他又塞進了舊書櫃、舊書桌、以及一張搖椅。
他笑著說:「審美是一種理想,生活畢竟是另一回事。」
他重感情,更珍惜友誼,對於朋友家人所送的裝飾品總是心懷感激,不論是否搭配,都會喜悅地將之陳列。
與其把房子弄得像完美的樣品屋,換取來訪者羨慕的眼光,他選擇生活在一個被友誼溫暖圍繞的空間。
心靈品味常是從外在看不出來的。
某些極具品味的人很容易吸引異性,包括住處或工作室的擺設、收藏、穿著等等,但與之交往後,伴侶卻發現「他內心有個屬於自己的世界,很難打進去」、「他的自我疆界較強」。
另外一種情況是,各方面都臻於完美的人,不知不覺地帶給別人壓力,使身邊的人抱怨「跟妳相處壓力好大」「在自己家裡需要那麼緊張嗎」。外套披在椅背上、牙膏從那裡擠、如何摺被、什麼菜裝什麼盤……都有人很計較。這樣認真維護日常生活秩序的人,自己早已習慣而不覺得麻煩,但伴侶就可能覺得是跟一位舍監同住。某些有潔癖甚至強迫症的人,真的比較難找到伴侶。
所謂親密,意指「打開自己的疆界,與人融合」,過於堅持完美的品味,如同過於堅持生活的秩序,都可能造成親密關係的障礙。
一位在旁看我打字的女生說,如果那位男士能夠換穿白襪去運動,展現清潔時尚的品味,但自己來洗襪子,才是理想的男人。
有道理。
但這種對男人的高度品味,會不會也成為尋找男人的障礙呢?我想,還是隨和一點,比較容易快樂!
坐在友人舒適平穩的Lexus車裡,傾聽著他的苦惱。
等紅燈時,一位穿著慢跑短褲的男士和狀似太太的女士並肩通過斑馬線,臉上帶著笑容,愉快地交談著。開車的朋友忿忿不平地說:「妳看!怎麼會有人穿那種黑襪子配運動鞋出來跑步?不覺得土到不行嗎?」
「奇怪,那樣的男人都有老婆,為何我的女朋友卻總是跑掉!」
黑襪子配運動鞋到底好不好看,應該是見人見智的問題,但朋友並不是說那男士「不好看」,而是「土」──他的意思是:「不符合時尚法則」。
以時尚法則而言,朋友說的並沒有錯。
有時候,我們的確可以從一個人的品味略窺其個性。
以服裝為例,每個時代、甚至每一季都會有某種「服飾規則」,在一個文化高度發展的社會,服飾規則(dress code)已不只是美醜的問題,而是合群性、文化甚至教養的展現。
比方說,出席正式典禮時不該穿T恤和短褲,喪禮時不能穿大紅大花,這是以服裝展現對禮儀的尊重。當然,穿T恤的人內心未必不恭敬,穿大花的人內心未必不哀悼,但這是社會上大多數人的共識。
除了禮儀之外,還有許多細微的服裝規則。一般人不需打扮得像時尚雜誌的模特兒,也不需被那些引誘消費的設計概念牽著鼻子走,但多少會遵守一些基本法則,也就是所謂「IN or OUT」的「大方向」。
如果有人在流行長裙時穿著超短迷你裙、在露趾涼鞋內搭褲襪、或是穿西裝時配雙大球鞋,雖說是個人自由,難免讓人產生某些印象:「這個人是不是感受力很鈍?外界訊息對他都沒有影響嗎?」或是「個性自我中心,所以才能如此不在乎別人的看法」。
另一個例子是,現今的日本皇太子成婚時,皇室決定不再邀請相撲力士,原因是某位橫綱在上一場皇室婚禮中吃掉了面前的鯛魚。日本婚禮中的鯛魚象徵餘福,按照禮俗,賓客應該把它帶回家,不能當場吃掉。
不懂這種皇室造作的禮俗,並不會減損一個人的人格,但難免貽笑大方,顯示出文化素養的不足。這正是上流社會繁文縟節讓人討厭的原因,而時尚品味這種事也是如此。
不過,「表現得沒品味」的人,不一定都真的沒品味。
我就認識一個會穿黑襪子去運動的男人。因為他白天上班穿深色西裝,自然搭配黑或藍的紳士襪,下班後換個短褲,便到公園跑步。他知道該穿白色運動襪才「IN」,但想到如此每天會多一雙髒襪子,一週多七雙,老婆週末洗衣服時,就得多晾十四隻。於是他總是選擇「將就」,繼續穿著白天的黑襪。
我覺得這是一種中年男人默默表現體貼的方式,他不會對老婆說「我愛妳」,但卻在一些自閉的小邏輯中考慮到老婆的辛苦。其實滿可愛的,不是嗎?
遇到朋友時,他哈哈自嘲:「很土吧!來運動嘛,又不是要去泡妞」。
我們都很喜歡這個朋友,因為他的個性很能為人著想,也很隨和。比起穿著正點但自負的酷哥,他的人緣好得多。
服裝還算容易。那些連住家也能永遠展現高度品味與秩序的人,想必在性格中具備相當程度的自我堅持,並且不易妥協。
有個好朋友是設計師,他幫別人設計的房子美輪美奐;但自己的房子卻呈現「混合風格」,也就是四不像。因為人緣好,他常收到各式各樣的禮物和紀念品,例如:來自夏威夷的草裙娃娃、非洲的木製面具、維也納的燭台,還有來自南部媽媽的家傳繡簾等等。民族風格的物件色彩強烈,型態搶眼,彼此本來就不易協調,何況他的房子又是精緻的現代裝潢(想想非洲粗木面具搭配拋光石英磚的樣子)。祖母過世後,念舊的他又塞進了舊書櫃、舊書桌、以及一張搖椅。
他笑著說:「審美是一種理想,生活畢竟是另一回事。」
他重感情,更珍惜友誼,對於朋友家人所送的裝飾品總是心懷感激,不論是否搭配,都會喜悅地將之陳列。
與其把房子弄得像完美的樣品屋,換取來訪者羨慕的眼光,他選擇生活在一個被友誼溫暖圍繞的空間。
心靈品味常是從外在看不出來的。
某些極具品味的人很容易吸引異性,包括住處或工作室的擺設、收藏、穿著等等,但與之交往後,伴侶卻發現「他內心有個屬於自己的世界,很難打進去」、「他的自我疆界較強」。
另外一種情況是,各方面都臻於完美的人,不知不覺地帶給別人壓力,使身邊的人抱怨「跟妳相處壓力好大」「在自己家裡需要那麼緊張嗎」。外套披在椅背上、牙膏從那裡擠、如何摺被、什麼菜裝什麼盤……都有人很計較。這樣認真維護日常生活秩序的人,自己早已習慣而不覺得麻煩,但伴侶就可能覺得是跟一位舍監同住。某些有潔癖甚至強迫症的人,真的比較難找到伴侶。
所謂親密,意指「打開自己的疆界,與人融合」,過於堅持完美的品味,如同過於堅持生活的秩序,都可能造成親密關係的障礙。
一位在旁看我打字的女生說,如果那位男士能夠換穿白襪去運動,展現清潔時尚的品味,但自己來洗襪子,才是理想的男人。
有道理。
但這種對男人的高度品味,會不會也成為尋找男人的障礙呢?我想,還是隨和一點,比較容易快樂!
文章引用自:穿黑襪子運動的男人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這應是鄧惠文2007年寫的 ...
有收錄在今年她出版的還想遇到我嗎
有修正部分文字...
有興趣的人,可買來看...
~~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